日本、当代之下男权社会的活化石
简介: 我们准备好迎接女权社会了吗?转型下的社会产生制度优势了吗? 近二十年,社会的转型使我们每个年轻人都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到底是做一家之主成家立业,还是啃老摆烂特立独行。这其中争议最大的,我认为莫过于两性问题。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在学习欧美的路上不小心把女权主义学来了。仿佛人人平等的概念要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我们作为亚洲国家真的能轻易接受这种扁平化的社会关系吗?我们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你可能是老师、学生、医生、警察、父母、子女....就好像爸爸不能代替妈妈生孩子一样,每个人的地位和职责权力是不同的,欧美把女性权利提得很高,女性一个个牛逼哄哄、彪悍程度不亚于男性,他们做到消除差距人人平等了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女性的固有定位被打碎,从此走入双薪家庭社会。男女各自一份工,谁也不靠谁谁也不养谁。几十年过去了,在所谓的“女性权利等于文明社会”的全球化大背景下,男的变成弱势群体,谈恋爱主导权被女性占领,找工作男性都是体力活、快递员送餐员搬运工。女性则是做家政,家教,老师,保洁...她们霸占着0门槛收入又很高的工作,业余自己愿意的还可以出卖一下自己身体赚外快。无论软性色情还是硬性色情,女性在这个行业的收入都远超社会上正常工资水平。 说到这里,女权和郭楠就要跳脚了:“你怎么拿女性卖淫来比收入?你是不是不尊重女性?物化女性?劝女性干不正常的行当?”。我对这种声音一直是嗤之以鼻的。我想说这种人混淆了一种概念。当有这么一个行业能赚快钱的话谁不想来捞一笔?赚钱的欲望可不会区分男性女性。而且色情不是毒品。是一种你情我愿的产物。男的想卖,还卖不了呢。所以这几年中国的MTF群体不断壮大,做变性手术的越来越多,这股风和日本一样,比日本来的却更凶狠。有多少女装博主秒杀一般女性?又有多少“药娘”不惜与原生家庭决裂走上了变性手术的道路。大家都不傻,都知道往特权堆里扎。为了能卖卖淫享受一下高工资。多少人割了蛋蛋做了通道。找个金主爸爸包养。阉割与折寿都在所不辞的这份特权。可不是一般男性可以触碰到的。 日本同样有着女权得势的危机。
业余爱好者怎么学好日语
简介: 为什么日语学的好的人没有英语学习者多?作为一个轻轻触碰到一丁点兴趣学习者天花板的呱宝,今天来分享一点个人的经验与思考。日语综合学习的难点听对于业余学习者,听懂大部分内容并不是一件难事。日语相对中文来说是一种语速较快的语言。课文、新闻报道、番剧、日本人间的日常交流、过多敬语的表达以及一些专业场景想听懂细节是很难的。所以即使是JLPT N1考试的听力部分,有些题目也只是笼统的询问讲话的两个人关于什么话题在交谈。说口语表达是最难的。首先是语言组织,词汇的积累以及语法的掌握。难中之难的是发音。很多学习者没有受到过发音运气的训练,他们说的日语也许语法精致,但发音声调完全不对。大家是听不懂的。很多人说中文声调+多音字很难。实则对比日语来说,日语更难。日语中每个句子也有声调,组合起来有很多发音方式。比如如下:(1)筷子和桥的区别 (2)多汉字组合词重音在倒数第二 (3)数字与日期的特殊读法 (4)促音拨音的发音 (5)汉字组合后字浊音 等等本身对于外国人来说,除去身边每天接触日本人至亲的情况几乎是做不到能骗过日本人的自然表达的。读默读与朗读是简单的。前面在「说」的部分中,口语发音很奇怪的人,基本是不训练文章朗读的。这些人也许在笔试考试取得好成绩,「听」也是基本没问题的。但是一到当面交流和电话交流的时候就歇菜。很不幸的是这些学习者占大多数。写写作也是一件简单的事。造个句子,写个东西,回个LINE很轻松。因为有的是时间思考。斟酌一下怎么也能完整的表达意思。但是目前日语书写体系里有很多口语内容,写的难度也有少许提升了。另外在我看来,作为爱好业余的学习者,不需要掌握文章写作。不要做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为什么不好学东方文化,含蓄的表达发音频率比中文快很多,练嘴皮子练舌头日本人自尊高,讨厌外国人,偏向孤僻的性格。难以寻找对话者。日本人对于交际圈子内外的认识,对圈子外的人不说话。暧昧的表达过多,一句话绕着圈说,经常得不到明确的回答。甚至很多词同时有肯定、否定两方的意思。内容冗长不说,要综合上下文判断意思。在其期间经常容易忘记本身的内容。日语中一句话的有效内容占比率实在是太少了。文化差异:中国的人们都是直球表达。日本人善于隐藏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其它国家的人很难接受。容易忍不住情绪。自杀率高高,孤独死多多。很多东西永远不说。作为爱好者怎么学好 首先,如果你不是美女或者声音特别好听的话,建议你放弃交日本朋友练习的想法。日本人讨厌缠人的人,话题很长很复杂的人。他们多数耐心很差。所以要充分做好百分百自学的觉悟,即使是口语。 提升词汇和阅读能力就去网上多读新闻、看漫画、读小说。提升听力和口语就去多看番剧,动画。不可半吊子学习!半吊子跟读!追求神态、重音、语速、点头的全方面到位。时刻注意自己的中文发音不可漏出,比如「てて」的读法。不能妥协。不可为了学而学,不做无用功,把语法、单词、熟语真正的会听会说,「身につける」。 或者我可以简单的说,如果你喜欢学习北朝鲜那套神态,能接受重度自闭症的日常生活,习惯在自我否定中进步,热爱内卷社会,厌恶欧美文化,喜爱格差社会等级分明,抗压能力超群,喜欢残酷而美丽,极度秩序而又扭曲的社会下那些被藏起来的人性。那也许你会学的更好。学好普通话,讲好日本语 南方方言区的朋友们需要管管自己的方言,把中文的ne、le/na、la搞清楚。不然日语里也分不清な和ら。是大问题。
浅谈日本风俗业 01
简介:2019年4月 日本 広島県 中区 药研堀 刚在銀山町站下车的我,掏出手机,寻找前一天在"びゅうあらば"上找好的那家风俗店。向药研堀一带走去...
我是朝阳群众,我很懵
简介: 网上有很多段子,说朝阳群众是比CIA,克格勃还厉害的神秘组织。在北京,明星吸毒在公告里往往都是在朝阳区被群众举报而落网。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朝阳大妈"。民间、官方都玩起了梗。甚至区logo也难逃反共组织的魔爪 ::(汗) 我自己就是朝阳群众。在东城区出生,3岁以前住在崇文区。记事儿之后一直住在朝阳区。地方也是偏城里的,朝阳公园附近。我自认为是没资格谈这个话题的。一个95后能经历多少呢?所以我也是懵逼的一员。但是我比身边的同龄人或许又有些话语权。2015年曾经在这边的社区任过职,负责整个社区的残疾人工作。多少了解一些社区级别的情况。本文也只是随笔而已。算不上有任何参考价值。相信本地的老流氓老工人老农民随便一个都比我更了解这里。 说起社区工作,给我留下的感受不太好。下岗工人很多,失业人员很多,大概60岁的人小学初中学历的居多。政府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差,我负责的那些残疾人的个人信息清单至今还在我的U盘里存着。也没人问我签保密协议或者嘱咐不得外泄。也没什么资料的处理规范。也许本身这些人对政府工作来说并不太重要,已经被抛弃了。社区工作人员素质也低的很。哪来的红袖标? 在共产红色年代,居委会管的宽,邻里纠纷,外来人口。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变了颜色。90年代直到07年形成了一个空窗期。小时候生活周围没有什么红袖标。2000年出头。那时候老头老太太们喜欢在小区门口坐着“聊大天儿”。于是“管真宽”的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这些大爷大妈对本小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2008年是北京面貌的转折点。奥运会的举办使得政府对维稳工作越发热衷,也是在这一年,居委会响应上面的号召。召集了大量的“红袖标”大爷大妈。他们以志愿者的名义上岗执勤。政府给予他们小恩小惠,发购物卡发油,后来是发钱。老来无事。他们也很乐意去做这个。随后北京凡是开个会都要弄这些人执勤。小会地铁公交站台,大会路边遮阳伞下。 如今,这个红袖标的人数越来越多。2017年后,每次大活动已经升级为红+黑组合。遮阳伞下站岗的有大妈和“伪军”(临时保安)。可谓是北京小气候维稳大气候。正在老去的朝阳区朝阳区是北京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聚集了近100%的外国驻华使馆、全市90%的国际传媒机构、80%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70%以上的国际投资性公司和地区总部、65%以上的外资金融机构、50%的外籍人口。辖区还拥有长城饭店、昆仑饭店、京广中心、中国大饭店等几十家涉外饭店,以及国际会议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展览中心、中日友好交流中心、燕莎购物中心、友谊商店等涉外机构(场所),是首都重要的外事活动区。朝阳区外籍人士集中,望京、麦子店、亚运村、三里屯、建外等街道均拥有国际化社区。 从朝阳区人民政府的网站上,对这里的介绍多是正面的。然而光鲜的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兴建更多地标建筑带来的是一次次的拆迁。朝阳区市民需要给市政建设“挪地方”。就拿我身边来说。北京电视台大裤衩、新建的人民日报社、中国尊、朝外SOHO、以及各种CBD区。无一不是这种运动的典型。当然了,东城区和朝阳区的群众都在面临这个现实。很多人看北京拆迁产生的暴发户。却看不到政府的算盘。这和如今农村在侵占农民土地,给农民补偿,政府收到的土地招拍挂建设房地产是一个套路。这些拿到拆迁款的北京市民得到的钱并不足以“回迁”。他们更多的只能在五环外买房,渐渐的被挤出北京市区。 朝阳区老旧小区多,里面老龄化严重。居民楼很多都是旧国企单位、事业单位的宿舍。如果你在老旧小区里看到70岁以上的老人,那么他多半是退休职工。享受不错的退休待遇和医保。年轻人混得不好的和老人合住,有些去外省工作,有些去海外发展。50到70岁之间的下岗职工多。他们通常还有一份不高不低的体制外工作,但是退休待遇和医保明显比上一辈人差。30到40岁的人口流失多。他们大多去海外或者郊区、外省发展。30岁以下的在海外学习、打工的多。政府对他们的定义多是自生自灭。 朝阳区是中国发展道路,未来构想的活化石。你可以看到商界精英,演艺界知名人士,产业园,别墅。这是一份中国政府对未来的答卷。“北京的老城区拆迁了,后来变成什么样子呢?”。这十年已经给出了答案。结果带来的是迷茫和失望。 图上是朝阳门外化石营。腾讯的《活着》栏目曾经介绍过这个地方。人们每天在脏乱差里仰望国贸的繁华。这种地方其实在朝阳区数不胜数。早就不稀罕了。如今这种平房区本地人已经不多,住在里面的更多是快递员、美团外卖员等等的底层苍蝇。虽然地价贵,但是这种十几平米的房子,房东拿不到太多拆迁款。拆迁了也只够在五环外买个几十平米的小房子。房子的主人们只有等待着政府对这种地方的“最终处置”。 总之,朝阳区市民正在为政府的建设项目“让位”。渐渐地被赶出城区。狭隘的红袖标 社区的微信号里刊载着每周的活动。里面100%是年迈老人和小学生的面孔。似乎只有他们愿意当作志愿者戴上红袖标。没有人喜欢拿着笤帚打扫院子,或是炎热的夏天在外面风吹日晒盯梢。区政府半年不到划拨了1亿多的卫生费。而纳税人却要被政府召集,做义务志愿者扫地。 在社区活动中你看不到的面孔,正是18 50岁这些人。政府不需要他们参与。政府需要的不是能干、会说、提意见的人。他们需要听话的人,还有党员。70岁以上老人退休后多享受好的待遇。有多个子女,养老不是释不可解的问题。他们都听党话。是老一辈粉红。这就是“红袖标”脸谱。新生代与政府的决裂 六四事件后政府针对北京人的报复 1989年的学生运动粉碎了年轻人的未来。事后政府针对全国学生以及北京市民展开报复。大学生不再包分配工作。改革开放带来的全民所有制(国企)私有化,引发了工人下岗潮。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同时,因为北京市民对游行示威的学生、工人予以支持。政府不再信任北京人。随后北京改变了城市定位。天通苑,世界最大的蚁族居民区。马驹桥、北京的三和大神基地(外卖员天堂)。等等。体制内外都强迫这座一线城市的市民要不放下身段,和农民工一样做没文化,唯命是从的工作。要不接受996的洗礼,做一个老板喜欢的打工人。事情的结局是北京的年轻一代说了不,出走他乡寻求生活出路。 政府不信任这些红袖标。他们只能提供一些低层级的资料。家长里短。随着新生代的内卷和1999年的房地产市场化。老楼里的“员工宿舍”早已经卖的卖租的租。老邻居们不再熟悉。人们也被迫从共产均贫年代的和谐团结变得愈发对立猜疑。左邻右舍生疏、不认识的大有人在。红袖标大爷大妈们能打听到的事情也越来越少。年龄增长了,社会变了,他们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治病和自己家庭上,逐渐学会在冷漠麻木中度过余生。戴上红袖标,扫进垃圾堆 时过境迁,中年人没怎么享受到政府的好政策,他们疲于奔命,他们被限制生育,他们看着下一代就业难、失业。刚毕业的学生发现政府干脆抛弃了他们,有些人走上了复仇之路。 等60年代的红袖标们走不动了,站不住了。“朝阳群众”这个群体还会继续存在吗? 遥想这些年北京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一辈都是外地人,为了建设共产主义的样板间,挤占了本地人的生存空间。从一层的平房到五六层的筒子楼、容纳上千人的“塔楼”(也称板儿楼)。我父母这辈新北京人,在北京的现代化建设中被逐渐排挤,给中国的新精英阶级们让位。我这一代,含着“金钥匙”出生,在被抛弃的迷茫中挣扎。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朝阳区“群防群控”的遮阳伞下红袖标的身影将消失在新一轮的政治洗牌中。 我们既是这场错误运动的参与者,也是错误的受害者。